記者李鴻典/台北報導
「天啊~耳朵發霉了!」大家都有聽過香港腳、香港手,但有聽過香港耳嗎?「輔大聖路加健康管理中心」粉專近日發表文章【外耳道黴菌症】指出,這是不少見於耳鼻喉科的診斷,台語叫「生菇」。
▲圖/翻攝自Pixabay
為什麼耳朵會生菇呢?一般大多是因為經常性掏耳習慣,破壞外耳道皮膚的皮脂層;由於台灣的氣候溫暖潮溼,非常適合黴菌生長,若不慎感染防護層被破壞的耳膜上皮,就會長出毛茸茸的菌絲稱耳黴菌症,在耳道最常見的黴菌感染為黑麴菌與白色念珠菌。
好發族群:
1.熱帶或亞熱帶的居民
2.經常從事水上活動的人
3.經常掏耳朵過度清潔者
4.使用不潔工具或手來清潔耳垢
5.免疫力差、罹患全身性慢性疾病(如糖尿病)
6.抗生素的不當使用或濫用者
7.外耳炎或有長期耳垢阻塞耳道封閉者
8.曾接受過耳部手術者
常見症狀:
1.搔癢難耐、脹痛
2.悶塞感、聽力變差
3.耳鳴、眩暈
4.分泌物變多、過多的耳垢,黑麴菌感染者可見細小、黑色耳垢;白色念珠菌感染可見白色類皮脂腺樣耳垢
5.嚴重時可能導致顏面神經麻痺
治療方式如下:
1.清理耳道:由專科醫師以夾、吸、沖洗的方式,將耳垢除掉及菌絲吸出
2.抗黴菌耳滴劑:有些含有類固醇成分,兼具消炎及止癢效果,由於黴菌感染容易復發,有效根治,需要耐心配合治療,切忌自行停藥,以免產生抗藥性。耳滴劑須搭配「溫、拉、滴、壓、等、乾」六字口訣,正確使用才能達到最大效果
▲圖/翻攝自「輔大聖路加健康管理中心」粉專
預防方法:
1.盡量保持外耳道清潔乾燥,耳朵進水後盡量讓水自然流出,可使用棉花棒輕輕將水吸出,勿在耳道內轉動
2.避免用手指或尖硬物挖耳朵,以免受傷讓細菌入侵
3.避免和家人共用掏耳器
4.游泳時可以戴上耳塞,洗臉、沖澡時可戴浴帽預防耳朵進水
5.不要長時間佩戴耳機或助聽器,以避免耳道悶濕易導致病菌繁衍
6.正確使用抗生素和皮膚外用的類固醇製劑
7.若耳朵癢、悶塞等狀況,定時請耳鼻喉科醫師檢查清理
「輔大聖路加健康管理中心」粉專說,耳黴菌治療只要配合正確滴藥步驟與完成治療療程並採取預防行動,也可以讓您不再耳朵生菇、沒有香港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