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腸癌患者自白:這3個習慣害我罹癌

2019120323:15

記者陳弋/台北報導

近年來,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和飲食形式多元化,我國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逐年增加,儼然成了新國病。根據台灣癌症基金會的資料,大腸直腸癌病患中約有20%的發病和遺傳、基因有關,其餘80%則和生活習慣、低纖維高脂肪飲食、肥胖、運動等因素相關。抗癌鬥士汪中仁曾和《三立新聞網》分享他對抗第4期大腸直腸癌的艱苦歷程,他也要用親身經驗提醒國人,正是下述飲食和作息的壞習慣,害他罹患癌症。
dooftw-hotbillboard-7ff5xf4x0535x0220_m.jpgdooftw-hotbillboard-717bxf4x0535x0220_m.jpg
    

❣預購款❣預購款行李箱24+20吋 ABS材質 巴黎風情系列【Mon Bagage】
行李箱28+20吋 ABS材質 巴黎風情系列【Mon Bagage】行李箱28+24吋 ABS材質 巴黎風情系列【Mon Bagage】
❣預購款MJBOX多用途隨身包 多款選擇/附背帶行李箱 旅行箱 BEAR BOX時尚香奈兒系列20吋

© 由 Sanlih E-television Co., LTD 提供

▲抗癌鬥士汪中仁以親身經驗呼籲國人注意生活習慣,致癌因子就藏在裡面。(圖/記者陳弋攝影)

◆熬夜:汪中仁表示,2004年時他身兼經建會公務員和台大研究生的雙重角色,白天認真工作,下了班要讀書、寫論文,就在這一年內,他養成了傷害身體的不良作息:晚間6點下班到家先睡2、3個鐘頭,起床後便開始熬夜讀書,直到清晨4點再睡,睡到7點起床上班。汪中仁回憶這些分段睡眠的克難日子,很後悔讓身體「加班」,導致器官自我修補不及,埋下了癌細胞竄生的惡因。

 

◆吃消夜:一個人醒著熬夜讀書,不免在夜深時刻感到飢餓,王中仁說,當吃消夜成為習慣,「消化系統本該休息的時候,卻因為食物進來必須持續工作,時間一久自然會出事」。

◆愛吃隔夜菜飯:除了已知的加工肉品、煙燻肉品、精製食品、燒烤容易提高罹患腸癌的機率,汪中仁提醒國人不要輕忽另一種食物對人體的傷害性:隔夜菜飯。汪中仁坦言他從小就被長輩灌輸「不可浪費食物」的觀念,因此只要看到家中出現剩食,他往往扮演清道夫的角色,幾乎來者不拒,冰箱裡的隔夜菜拿出來熱一熱拌飯吃,成了他熬夜讀書時的例行工事。汪中仁提到,食物煮熟後如果放太久,不僅容易孳生細菌,還會產生毒素,對身體當然不好,當年的他就是忽略了這一點,種下了禍因。

© 由 Sanlih E-television Co., LTD 提供

▲汪中仁認為,平時嗜吃隔夜菜飯是他罹患大腸直腸癌的禍因之一。(圖/記者陳弋攝影)

「這些壞習慣同時在一年內出現,加上不運動、壓力等因素,癌症就找上門了!」今年63歲的汪中仁14年前罹癌,十多年來進出醫院無數次,付出沉痛的代價(裝人工造口、慢性腎衰竭),但至少活了下來。很多人覺得他抗癌成功了,但他不敢過度樂觀,因為只要人還活著,抗癌是持續的進行式,無論現在健康與否,癌細胞隨時可能殺得人措手不及。

© 由 Sanlih E-television Co., LTD 提供

▲多吃蔬果、定期健檢是預防大腸癌的關鍵。(圖/Pixabay)

台灣癌症基金會指出,大腸直腸癌從異常病變癌化為癌症組織,通常需要10~15年的時間,根據歐美的經驗,若能每1~2年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,約可以降低18~33%的大腸直腸癌死亡率。有家族史不再是提早篩檢的唯一指標,應該將危險因子擴大至生活型態,包括壓力大、蔬果飲食少,以及久坐少動型,建議此族群提早開始自主健康管理,將檢查年齡提前,以避免讓息肉癌化的悲劇發生。

另外,大腸直腸癌篩檢方式可分為「糞便潛血檢查」及「大腸鏡篩檢」,建議二種檢查方式互相配合進行,才能及早發現息肉進而切除,有效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。即使沒有任何症狀或家族史之民眾,也應在50歲後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查,及5年一次的大腸鏡檢查。如果有任何危險因子,篩檢頻率須再增加。曾經切除過息肉的民眾,仍然要定期追蹤篩檢,至少2~3年要再接受大腸鏡的檢查。

除了定期篩檢,建議國人力行「蔬果彩虹579」的健康飲食習慣,勿一味追求方便、美味而忽略對「飲食」的重視;外食族盡量選擇以清蒸、清燙或是醬料減半的低脂、低熱量的飲食方式,並避免攝食過多紅肉。尤其要多選擇全穀類食物,餐餐要有蔬菜類,兩餐間可以水果當點心。

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